|
中国的父母大概是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阶段,父母没有不操心的。
但这种事无巨细的操心,面面俱到的关心真的对渐渐长大的孩子合适吗?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从很多的青少年个案来看,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可能会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
爱,不是控制,放手,也不是不管。
-
《圣经》里也说:
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你们只是负责照顾。
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干你。
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是生命的下一段延续,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生命中的遗憾。
还有不少父母疼爱孩子急于帮助孩子企图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来规避孩子人生路上可能遇见的风险。
于是父母开始对孩子有诸多不合理的期望,开始接管孩子的生活,甚至开始安排他的终身。
但别忘了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事,却不能代替他们成长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终究是要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父母要学会放手,学会退出。
放手不等于不爱不等于不关心,不等于不帮忙。
放手不是快刀斩乱麻而是循序渐进与孩子成长相伴的过程。
放手不是“不管你”不是放弃爱,而是从孩子的身边“抽离”出来只在他需要的时刻提供关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时候给他及时的辅助。
放手是在孩子学步跌倒时不要急着把他抱起而是给他鼓励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替他解决而是给他建议。
不“断奶”孩子永远无法长大。
在爱的视角下父母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总认为自己对孩子生活的包办和干预是因为他们“不懂事”,殊不知这样下去即便孩子年过三十也无法真正成熟,更不用说顺利融入社会挑起家庭重担。
一个人总是依附于父母生长那他永远也无法学会独立面对社会,更无法独立地开展生活。
人都是有惰性心理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人习惯了依靠别人失去思考能力就会退化。
不管出了什么事父母都能帮忙解决。
在任何事情都能找到依靠的情况下,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现在有很多“啃老族”“啃老族”的出现,就是孩子在心理上难以跟父母“断奶”,父母不忍心“断”,孩子不想“断”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如果父母不跟孩子一起在心理上进行“断奶”,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孩子生下来就有了自己的命运父母不能替他受苦。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孩子也要跟父母一样,经历曲折坎坷,才能走向成熟。
接纳分离,才是爱的最终目的。
成长与分离是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主体的描述。
对孩子而言,是成长;
对父母而言,是分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放手对自己的角色做出调整。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
不是孩子不够独立,而是你不让孩子尝试独立。
需要获得成长的不仅是孩子的生理还有孩子的心理,许多父母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心理与生理的成长是必经的过程与阶段,父母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明灯,却不能够成为孩子人生的规定者。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变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比起关爱,放手更考验父母的素质。
许多人在做父母之后就是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孩子成为生活的中心与重心。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生活。
父母与孩子的人生虽然系在一起,但这种捆绑不是终生的。
父母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将精力转向发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也能为孩子做出榜样。
简单地制定规则,粗暴地限制孩子,表面看起来很用心良苦其实它只是教育的懒惰。
一个懂得放手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成长慢慢调整对孩子的关爱方式。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的过程就是与父母的分离。
父母对子女介入越深,子女的幸福感就越低。
一个不懂放手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御都,让生命平等,让内心和解,让关系融洽,让智慧与你同行,让成功不再是仰望的星光,而是可摸可触的未来! |
|